-
伺服电机主要由 定子 和 转子 构成。定子上有两个绕组,励磁绕组和控制绕组。其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或感应线圈,导磁材料,转子在由励磁绕组产生的旋转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伺服电机自带编码器,驱动器实时的接受到编码器的反馈信号,再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来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由此可见,伺服电机的控制精确度很大程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 伺服系统 又称随动系统,是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伺服系统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它的主要任务是按控制命令的要求、对功率进行放大、变换与调控等处理,使驱动装置输出的力矩、速度和位置控制非常灵活方便。在很多情况下,伺服系统专指被控制量(系统的输出量)是机械位移或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反馈控制系统,其作用是使输出的机械位移(或转角)准确地跟踪输入的位移(或转角),其结构组成和其他形式的反馈控制系统没有原则上的区别。 控制原理决定了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与应用场景。按照控制原理...
-
伺服电机与普通电机的根本区别在于:伺服电机定位更精确,有反馈机制,普通电机没有。 1、伺服电机与普通电机在反馈方式上对比 伺服电机可以实现精确控制,你让它转多少它就转多少,而且它还会反馈,实现闭环,由编码器去反馈看是否确实转了多少,这样精确控制。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你让它以你指定的速度转动指定角度/圈数,可以带丝杆等,实现精确定位。 普通电机就是上电就转,没电就停,除了转如果还非要说它有什么功能的话那就是正反转。 2、伺服电机与普通电机在结构上对比 伺服电机和普通电机的机械构造在原则上是相似的,都是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叶片结构和驱动电路等方面。 伺服电机的特点是它的运动方向与电源之间的电压成正比,通常由编码器、控制器和伺服电机三部分组成。编码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确保精度控制;而控制器是指定电机运行方向、转速和转矩的“大脑”,负责将驱动器发送的控制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机运动指令。驱动器提供电源,它是连接电机和电源的器件,可以根据控制信号把所需的电能精确地输送到电...
-
伺服电机在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可以说是使用非常广泛。它们凭借高精度、高响应速度以及稳定的性能完胜步进电机,为各种工业设备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是各类工业设备的核心。接下来,我们将从伺服电机的构成来了解一下伺服电机的选型。 在伺服电机的众多分类中,从编码器类型、惯量大小、轴的类型,到驱动器的形式,以及连接线的类型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分类和选择。 1、编码器类型 伺服电机从编码器角度可以分为绝对式和增量式两大类。其中,绝对式编码器又进一步分为电池式和无电池式。 绝对式编码器: 电池式:电池式绝对式编码器使用电池来保存电机的位置信息。即使电源断开,由于有电池供电,编码器也能保持对电机位置的记忆。像三菱,松下,台达的编码器就是无电池编码器,通过外加电池实现绝对值功能,不加电池就是增量式功能,这种编码器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运行且频繁断电的场合,因为它能够确保在电源恢复后电机能够准确地回到之前的位置,无需进行原点回归操作。 无电池式:无电池式绝对式编码器则通过机械或磁性方式记录电机的位置信息,无需电池供电。它们具有...
-
交流伺服电机编码器的精度等级划分方式: 1、角度误差表示 角秒:这是较为常见的高精度表示单位,如一些高精度的绝对式编码器精度可达到 ±5 角秒-±10 角秒等,常用于对位置精度要求极高的场合,如航空航天、高端数控机床等领域。 角分:精度稍低一些,常见的有 ±1 角分、±2 角分等,适用于对精度要求相对较高但不如上述领域那么苛刻的工业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 2、编码器类型差异 增量式编码器:精度相对较低,一般通过计算脉冲数来确定位置和速度,其精度受刻线数、信号细分等因素影响,常见精度在 ±10 角分至 ±30 角分左右,适用于对成本敏感且对精度要求不特别高的场合。 绝对式编码器:精度相对较高,可直接输出位置信息,无需回零操作,其精度主要取决于码盘的制造工艺和编码方式等,单圈绝对式编码器精度可达 ±5 角秒至 ±20 角秒,多圈绝对式编码器精度在 ±10 角秒至 ±30 角秒左右,常用于对位置精度和稳定性要求高的场合。 旋转变压器型编码器:精度一般在 ±15 角分至 ±...